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数学小论文三年级【精品多篇】

时间:2025-05-12 08:53:06
数学小论文三年级【精品多篇】

摘要:数学小论文三年级【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数学小论文三年级 篇一

随着“新工科”建设的提出,高等数学作为工科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急需针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教学改革。该文提出了融合思政育人元素的案例教学法,既紧扣专业需求,体现数学方法与专业应用的关联性,同时也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新工科;高等数学;教学改革;课程思政

新工科(emergingengineeringeducation:3e)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校长钟登华指出,新工科的内涵是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多元化、创新型的卓越工程人才,为未来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1]高等数学是大部分工科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接触到的第一门重要的数学基础课。丘成桐院士在北大百周年校庆学术报告会上指出,高等数学课程在培养高素质科学技术人才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课题组成员此前已对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工科学生的高等数学成绩与后续课程的成绩关联性展开调研,发现该课程的学习情况将直接影响工科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3-4]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开展“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高等数学课程也应当针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教学改革。xxxxxx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学生特点,以新工科理念为指导,选取来源于与工科专业相关的应用案例,将思政案例教学法引入高等数学的教学,创造属于新工科的独特思考。

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围绕时政性主题,设置“厉害了我的国”专项主题案例,加强学生对中国国情与科技立项的认识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例如,在定积分的概念讲解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雄安新区面积测绘问题作为典型案例,进行课程引入,旨在利用时政热点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普及设立雄安新区,是以xxx同志为核心的xxx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这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时刻。又例如,在反常积分中引入北斗导航卫星的介绍等,让学生深切体会中国近几年的迅速发展以及了解未来还应继续努力的方向。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思政案例不仅仅要起到引入作用,还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家国情怀,使其之于国、之于家,都怀有一种朴素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尤其是在案例教学的讨论环节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加深他们对当今时代、对自身发展、对如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思索。青年的国家认同感和政治认同感,是新工科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复合型人才需求最重要的底色。

学生开放创新思维的培养

xxxxxx着眼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出教师要具备价值导向能力、理论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以及教学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思辨能力。因此,在案例教学进行中应重视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培养。例如在极值的应用中,引入易拉罐的设计方案作为案例:首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易拉罐形状,其次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为什么其形状总是圆柱形的?引导学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在相同的制作材料下如何尽可能多地盛装饮料来降低生产成本,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极值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思政元素的拓展,让学生思考易拉罐设计的细节,为什么底是圆拱形?设计长宽比例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顶面底面的材料更为坚硬?拉环的制作有什么特点与优势?介绍易拉罐制作回收中的节能意识,并让学生尝试自主设计易拉罐。从而培养学生发现、感知的意识和开放性思维,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世界的理解,关注节能减排,关注人类共同面对的全球挑战。

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引入现代科学计算手段,对案例实际问题进行模拟,让学生感知数学中的离散与连续,实质即是哲学中的量变与质变。例如,在定积分的概念中利用数学软件matlab,进行分割、近似、求和的软件模拟,再通过分割的不断加细,最终由“无限”加细这一理念,从而产生质变:极限。用思辨的观点看待数学知识点的转化与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软件进行计算的基本能力,以及对具体案例进行探索与研究的能力。用数学软件等技术辅助教学,是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理学院目前大力推行的教学改革方向之一,旨在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现代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实践如何将创意或方案转化为有形的数学模型,如何进行模型的求解以及对于出现的问题如何利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改进与优化。

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

工匠精神的培养

适时普及类比国内外数学发展史,帮助学生了解中外数学文化并进一步理解数学概念。例如,微积分学是在17世纪下半叶由英国数学家牛顿和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创立的,其中极限是其最基本的概念。而极限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也早有体现。例如,战国时期的庄周在《庄子天下篇》中提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就是古代极限思想的体现。然而极限的定义是如何从描述性定义过渡到精确性定义的呢?这就要提到19世纪后半叶实数理论的建立。实数理论使得极限理论有了严格的理论基础,从而使微积分的基础和思想方法日臻完善。这一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了数学这一学科的严谨之美,从而也认识到知识的创新完备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应具有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

人文素养的培养

著名文学家雨果说过:“数学到了最后阶段就遇到想象,在圆锥曲线、对数、概率、微积分中,想象成了计算的系数,于是数学也成了诗。”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可适时引入诗词文化,引导学生在诗词中发现数学的美。例如,李尚志教授所写的微积分诗:“一番难遇风顺,一路高低不平。平平淡淡分秒,编织百味人生。”突破了原有定积分定义所带来的表层局限性,打破了文学和数学理工科的鸿沟,从星星点点的字逐渐构成了一副波澜壮阔的画卷,引导学生去感悟微积分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课程思政与案例教学法的有机融合,能引导学生于生活、历史文化中发现数学之美,改变其对数学课程枯燥难懂的固有印象,于时政、科学前沿、专业应用中,体悟数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开放创新性思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以上是笔者关于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中进行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的一些思考,具体实施过程中,思政案例需要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总结、更新和改进,才能真正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新工科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2]教育部非 ……此处隐藏4426个字……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安排的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认识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时、分、秒。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长度、质量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和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和时间的意识。

“数学广角”安排的是关于集合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并能应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展、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另外,教材还安排了一个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数字编码”,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综合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在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针的特征,初步在头脑里建立1秒的概念,知道1分=60秒。通过加深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对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2、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懂得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及数据特点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初步培养数感及估算意识,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4、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不进位、不连续进位、连续进位),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及在生活中应用。

5、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6、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7、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8、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重、难点是: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与周长。

【三】学情分析

一、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在经过了两年的数学学习后,大多数学生,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学困生基本情况分析

两个班的学生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学困生。这些同学自觉性不够,数学基础较差,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较慢,今后首先还是加强学习习惯培养,如学前的自习、课后的复习,及时地进行补差等。

【四】教学措施

1、教师在备、教、批、辅、考等教育教学环节,对学困生多加关怀,厚爱一层,从抓基础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在备课时,关注学困生,注重基础知识和兴趣知识点设计教案。

2、在课堂上,加强基础知识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困生树立“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

3、批改作业时,对学困生进行面批,多以引导和补习为主;考完试,找学困生谈心,以鼓励教育为主。

4、让学困生找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长处,唤起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的意识,由消极被动地学习向积极主动地学习转变,由自卑向自尊自强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解决了学生的厌学思想,从根本上消除掉队的现象,确保了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教学进度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备注

预备周

8.30-8.31

8月30日学生报到注册、教师备两周课

一周

9.4-9.8

课堂常规要求和暑假作业检查及讲解

二周

9.11-9.15

秒的认识及时间计算、复习

三周

9.18-9.22

万以内的加减法(一)

四周

9.25-9.30

万以内的加减法(一)、测量

五周

10.2-10.8

国庆节

六周

10.9-10.13

测量5

七周

10.16-10.20

万以内的加减法(二)加法

八周

10.23-10.27

万以内的加减法(二)减法

九周

10.30-11.3

万以内的加减法(二)减法整理复习

倍数的认识

十周

11.6-11.10

倍数的认识

期中复习

十一周

11.13-11.17

期中考试

多位数乘一位数

十二周

11.20-11.24

多位数乘一位数

十三周

11、27-12.1

多位数乘一位数

十四周

12.4-12.8

多位数乘一位数

十五周

12.11-12.15

长方形和正方形

十六周

12.18-12.22

分数的初步认识

十七周

12.25-12.29

分数的初步认识

十八周

1.1-1.5

数学广角

元旦

十九周

1.8-1.12

总复习

二十周

1.15-1.19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数学小论文三年级【精品多篇】范文。

《数学小论文三年级【精品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