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描写清明节气的古诗(25首【通用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清明节的古诗全首 篇一[关键词]古诗词 适度 适当 适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26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古诗词,大都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名篇佳作。这些古诗词不仅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内蕴丰富,让学生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从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无形中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底蕴。那如何教学古诗词才能更加有效呢?
一、教学目标,难易适度
古诗词意蕴深厚。学习古诗词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深研文本,预先对诗词有个全面深入的了解,然后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重难点,由此展开教学。这样,才能使课堂既不失诗词原有的风味,又易学好懂,被学生所接受。
如,《望洞庭》这首诗是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路过洞庭湖时所作。它以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教学这首诗,在目标的制定上,除了让学生熟读古诗,扫清文字障碍以外,还要让学生从诗人对洞庭湖的描绘中感受到意境美。本着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笔者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一是学会古诗中新出现了生字,尤其是读准“和”“磨”“色”的读音;二是边读古诗,边想画面,大致了解每句诗的意思,从中感受到古诗词所体现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三是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这样的教学目标难易适度,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这个教例中,教师主要结合学生实际以及诗歌的特点,为学生制定难易适度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有所收获。
二、教学解读,深浅适当
对古诗词的教学,历来存在着诸多分歧。有教师主张精讲、深讲,往深处挖,使学生对古诗词理解得更加透彻;也有教师主张只要学生会读会背就可以了,不需要深究。笔者认为,对古诗词教学,我们既不能为了“力求甚解”而把分析讲解放在首位,又不能放任自流,让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要适当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古诗词。
如,《江雪》这首五言诗所表达的意思是很容易读懂的。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不敢越雷池一步,只是让学生读、读、读,在诗意的理解上没有进行必要的点拨或指导。这样的教学学生无法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其实,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诗句的难易程度来选择解读的深浅。如,诗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一句,学生结合诗句和插图就可以明白,“绝”“灭”是指没有的意思。如果教师不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一吐为快,反而会压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心理。因此,在古诗词解读中,教师要结合教学需要把握好解读的度,不妨让学生“卖能”一番,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挑战自我,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而且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可见,在古诗词教学中,虽然不要面面俱到,一字不漏地解释说明,但是必要的理解还是必须的。教师要把准诗词解读的深度,并根据教学实际适时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古诗词的教学更加有效。
三、教学环节,繁简适宜
老子云:“万物之始,大道至简。”作为古诗词教学,同样要遵循“删繁就简三秋树”的原则,让学生在简要的教学环节与步骤中,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古诗词自身以及学生的特点,删繁就简,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教给学生知识,增强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如,在教学《游园不值》这首诗时,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笔者这样设计:一是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二是画面呈现,欣赏美景;三是再读古诗,放飞想象;四是赏读古诗,体会意境;五是熟读并背诵古诗。这几个教学环节遵循了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并环环相扣,并且集读诗、观景、想象、赏读、背诵为一体,既使学生了解、体会意境,又给学生预留了足够的读书背诵的时间,确保古诗词教学的效率。可见,古诗词的教学,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一定要繁简适宜。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要清清楚楚一条线,教学环节简单,安排合理,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并不要求复杂,也不强调课堂的热闹。只有始终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原则,才能使高效的教学落到实处。
清明节的古诗全首 篇二第一首: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提到思乡,诗仙的这首诗是所有只要是稍识文墨的中国人第一时间想起的。这首诗明白如话,读起来琅琅上口,表达的是人们普遍共鸣的思乡之情,所以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炎黄子孙最熟悉的古典诗歌。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第二首: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母爱。尤其是诗的最后两句,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被广为传颂。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第三首: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的这首诗尤以第二句最为有名,影响最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激励了多少辈中国人奋发向前,人不死,奋斗不止。其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融,意境浑成,堪称绝唱。
第四首: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连同这个典故,都广为中国人熟知。曹植运用了十分贴切、浅显生动的比喻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并因此逃过一劫。每当再出现兄弟相争时,中国人都会想起这首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第五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惟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形象地提 ……此处隐藏5303个字……“夜”,通过这些词,我们可以感知诗人描写的是:日薄西山,苍山隐隐,空旷的山野中唯有一座茅屋立于风雪之中。诗人极尽旅途之苦,茅屋虽极其简陋,但风雪中得入柴门,顿时感到了一股温暖的气息,好似回家的思想感情。
2.从体现诗词描写的景物特征的词入手
理解诗词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无疑有助于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感情。如王维的《过香积寺》一诗:“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诗人所表现的形象(意象):云峰,木,山,钟,泉声,日色;所表现的特点:古,深,咽,冷。
由此可以推断诗人描写了去香积寺的一路景致,其特点是“幽静”。至于整首诗的内容,还必须结合“安禅”“毒龙”这两个典故加以理解。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观念。借助对这两个词的注解,我们就不难理解,诗人营造了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又用佛教故事――佛法可以制服毒龙来说明世人又何尝不能遏制心中的“毒龙”――世俗的欲望。
3.从反映诗人的感情倾向的词入手
在诗词中,有的词语直接体现了诗人的感情倾向,在阅读过程中必须充分把握。我们仍人以刘长卿的诗来说明,《余干旅舍》:“摇落暮天迥,清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在这首诗中,能体现诗人感情倾向的词有:“迥”“稀”“孤”“闭”“独”,另外还有直接体现诗人感情的词:“渔未归”“乡心”。只要我们结合标题,就能看出诗人是寄寓余干旅社,因暮秋景色苍茫,而内心凄清冷寂孤独,禁不住隐隐的离情乡思,就在这乡情正酐时不知从哪里传来阵阵捣衣的声音,是在为远方的亲人赶制寒衣吧?这极大程度地表现了诗人满怀的悲愁痛苦。
这三类词,在诗词中的位置应该说是比较明显的,它们一般都在描写的景、物或形象的前面。它们的特征也很突出,反映季节的词有“春”“夏”“秋”“冬”或“霜”“雪”,或者代表一定季节的花、树、草,如杏花是春末,荷花是夏、和红叶是秋末等;反映时间的词有“暮”“月”“夜”“日中”“朝”“夕”等;体现景物特征的词有“野”“残”“远”“傲”“肥”“晴”等;反映诗人的感情倾向的词“独”“闲”“孤”“冷”“寒”“喜”等。这些词语可以单独表示各自本身表达的意思,也可以共同组合直接表现诗人的感情。
如白居易的《村夜》:“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霜”表明季节,“月”体现了时间,“切切”“苍苍”“绝”“野”“明”“雪”体现了景色特点,而诗人的情感分明也是靠这些词语来显露的,由“霜”“切切”“苍苍”“绝”等冷色而孤寂的词语写出了乡村秋夜的凄清,同时也可看出诗人孤独寂寞之情;由“明”“雪”等亮色的词语写出了村外田野月光朗照的优美,由此也表现了诗人因惊喜而忘了孤寂的情怀。
鉴赏时只要找到这三类词语即可,没有必要非严格按照三类词的表意情形,肢解开鉴赏,而应该遵循“先分后合”的原则,就是先进行分项理解,而后合拢在一起进行整体理解。上文对白居易的《村夜》的鉴赏,就是依照这样的原则进行的。
当然,在诗歌鉴赏时还会遇到许多不属于上面三个方面的词语,而在鉴赏诗歌时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词,上文的“安禅”“毒龙”若不理解,就无法准确理解《过香积寺》这首诗。诸如伯牙摔琴与知音难觅、孙仲谋与年青有为、贾谊与怀才不遇等直接表现诗人感情的典故,梅花的高洁、杜鹃的悲哀与纯洁、东篱的脱俗、白鹭的脱俗不羁、大雁的忧思之情羁旅之情等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在诗歌鉴赏时都必须引起注意。
清明节的古诗全首 篇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是王籍的两句名诗。诗人以“噪”衬“静”,益显其静;用“鸣”衬“幽”,愈见其幽,这两句诗把静景写活了。王安石看了却认为大谬不然,于是挥毫将它改成“一蝉不噪林愈静,一鸟不鸣山更幽”。王安石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把诗句改得韵味全无,无怪乎黄庭坚讥笑他是“点金成铁”。
相传,古时苏州有个秀才,善诗工文。一天晚上,皓月当空,秀才触景生情,即兴作了一首咏月诗。适逢太守来访,秀才请他修改。当太守看到“一轮明月照苏州”一句时,便说:“偌大的月亮,如何只照苏州,不照别处?”于是便在“苏州”后面添上了“无锡等地”四个字,变成为“一轮明月照苏州无锡等地”。这位太守根本不知诗为何物,无知妄说,弄得秀才啼笑皆非。此事传出去,闻知者无不大笑。
苏轼写的《古史》,即对《史记》所作的修改,有不少是因为苟简而顾此失彼的败笔。例如《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写道:“母,韩女也。樗里子滑稽多智。”《古史》却说:“母,韩女也,滑稽多智。”删去三字,语意不明。再如:“甘茂者,下蔡人也,事下蔡史,举,学百家之说。”《古史》省去动词“事”,就与原意迥然不同。
清明节的古诗全首 篇七早上好!
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寄情清明节,爱我杏花村》。
过完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今天我们又重返校园。清明节前后,我们不少同学都在长辈和亲友的带领下,祭奠祖先、传承家风;追忆先人、行孝感恩。同时, 清明节也是我们祭奠革命先烈的传统节日。人们举行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缅怀先烈,继承传统,寄托哀思,不忘历史。这里,小家与大家,都有一个最朴素的思想,就是让我们这些当代中国人,能够永远地烙印着爱国爱家的情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提起清明,我们自然会想起晚唐诗人杜牧这首优美动人、脍炙人口的《清明》诗。诗以景明,景以诗传,这首诗使得“杏花村”名扬千古,同时也使“杏花村”归属何地成为争论的焦点。号称与杜牧诗中有联系的杏花村,全国各地共有20多个!虽然《辞海》、《江南通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都记载:“杏花村:在贵池西郊”,但知者甚少。中央电视台李咏主持的《幸运52》节目、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辞典》节目,先后将诗中所写的杏花村归属何地作为考题,所给答案有山西汾阳、安徽贵池等地。两位现场答题者均选“山西汾阳”,当节目主持人最后亮出正确答案“安徽贵池杏花村”时,不仅令我们欣喜和自豪,更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杏花村在安徽贵池”已是不争的事实。
同学们,你了解杏花村吗?杏花村位于贵池城西,秀山门外,古时的杏花村有十二景,村内茅屋酒帘,亭台楼榭,十里杏花、灿若红霞,是历代仕宦文人赏花沽酒之地,也是全国以村建志的村。杏花村1987年被列为安徽省首批省级风景区。XX年开始复建,黄公酒鲈、杏花村古井园已经建成,杏花村文化园将于今年国庆节前完工并对外开放。到那时,中外游人便再度领略“十里烟村一色红”、“村酒村花两共幽”的古村神韵。如今的杏花村是国家“三a”级旅游区,是我市特色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古迹,已成为我们魅力池州的一张靓丽名片。杏花村,因诗而名垂千秋,也因诗而名扬天下。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村”,“天下第一诗村”。 池州,也以“千载诗人地”之美名饮誉江南。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描写清明节气的古诗(25首【通用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