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高一学期历史的复习知识重点(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一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 篇一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知识结构:
一、政制发展
1、共和制
(1)贵族共和制: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
(2)保民官的设置:监督政府,维护平民利益
2、帝制
(1)元首制: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
(2)君主统治:公元3世纪,戴克里先
二、法律制度
1、《十二铜表法》
背景: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维护了贵族利益。
评价: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贵族再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会》
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其中影响的是《查士丁尼法典》
对罗马法的评价: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复习知识点 篇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
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议会与国王斗争
(2)过程: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成立共和国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光荣革命
2.确立标志——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
(1)内容:它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2)作用: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也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概况
18世纪初,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
2.组成:下院议员由普选产生,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3.职能
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选等
4.特点
内阁成员(各部大臣)集体负责,与首相(内阁首脑)共进退;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掌握国家大权(行政权立法权);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首相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5.意义: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权,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议会改革
1.概念:使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
2.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3.过程:英国1832年议会进行选举改革
4.结果: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高一历史重要知识点归纳 篇三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
神农氏时代: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逐渐普及,曲柄锄、大镰、耦犁、一牛挽犁、铁铧犁等得到推广。
(2)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
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关中农民创造“井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汉唐丝织业的主要成就
汉代:在考古出土中发现很多技巧高超、品种繁多的丝绸实物,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素纱禅衣和起绒锦等。丝织品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
唐代:唐朝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广泛,生产规模相当大。
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由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通风,然后又到畜力马排鼓风,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
(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
唐代:唐三彩、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闻名天下。
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市”在历代的发展
①秦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③六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④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⑤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⑥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
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农业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控制,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有利于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消极方面,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受到了压抑,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海禁”政策: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影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资本主义萌芽。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的兴起
(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及影响
标志: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影响: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①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②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时间、途径与企业
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
途径:①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 ……此处隐藏6875个字……②教训:中共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和建立革命武装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封建、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1)背景:BC1046年,周武王通过兴兵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2)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
(3)内容:
①对象:周王将王畿以外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②义务:受封诸侯必须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权利:受封诸侯在其封疆之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4)特点:
①分封对象广泛:王族、功臣、先代贵族,以王族为主;
②层层分封: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秩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③土地与义务是周天子与诸侯之间关系的关键;
④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
(5)影响:
①西周初期周天子有较高的权威,诸侯对周王有较强的向心力,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诸侯国对周王室起到拱卫作用,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了诸侯国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
(6)破坏:
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秩序。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
①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
②诸侯的爵位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
③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以此类推。
(5)特点:
①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②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③大宗可以命令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6)作用:
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礼乐制度
(1)目的: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2)含义: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规则与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3)特点: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使不同的礼仪
(4)作用: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保持统治秩序的稳定。
拓展一: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①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是维护血缘关系的纽带,有利于巩固分封制;
③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外在表现,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
拓展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②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等级森严的序列;
③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统一;
④王权与神权相结合,迷信色彩浓厚;
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 篇六一、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东周
战国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东周公元前256年结束)
二、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一)背景:王室衰微
(二)目的:争夺土地和人口
(三)齐桓公称霸(公元前7世纪中前期)
1、条件:(1)齐国富庶。(2)管仲改革。(3)尊王攘夷。
2、过程:北御夷狄,南制楚蛮。
3、标志:葵丘会盟。
(四)晋楚争霸(公元前7世纪后期~公元前6世纪初)
1、晋文公称霸: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
2、楚庄王称霸:公元前六世纪初。
(五)吴越争霸:吴(长江下游)王阖闾和越(钱塘江)王勾践
(六)评价
1、性质:非正义。
2、影响:进步性:有利于统一;便利地主阶级势力发展;促进民族融合。
三、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一)战国局面形成
1、三家(韩赵魏)分晋。
2、田氏代(姜)齐。
(二)经过
1、魏齐争霸(公元前4世纪中期)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后,魏国势力大为削弱。
2、秦国独霸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在也无力与秦抗衡。
四、民族融合
1、民族:华夏族、北方:东胡、匈奴;西:戎;南:越。
2、融合途径: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战争。
3、结果: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复习知识点 篇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新中国建立后确立起了三大政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9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9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9年《共同纲领》首先提出,1954年宪法中正式确认)
2.1954年人大召开前,政协代行人大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1954年人大召开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职能,1956年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标志政协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4.1947年,建立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65年,建立了最后一个民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5.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训是: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6.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7.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1982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8.,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9.第一次提出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是在,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
10.“一国两制”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第一次成功实践是在香港。“一国两制”实施的前提是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11.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12.“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13.国共两党关系经过了:合作—破裂—再合作—再破裂—再合作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高一学期历史的复习知识重点(精品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