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论持久战》读后感2000字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一《论持久战》读后感
通读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论持久战》这篇文章之后,使我更加懂得了毛泽东同志在抗战初期之所以提出对日作战要坚持持久战,其根本原因就是从这场战争的性质和中日两国、两军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得出来的,它对于当时国内所盛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走极端的论调无疑是一副清醒剂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问题的提起是在伟大抗日战争的一周年纪念,七月七日,快要到了。全民族的力量团结起来,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敌人作英勇的战争,快一年了。这个战争,在东方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历史上也将是伟大的,全世界人民都关心这个战争。身受战争灾难、为着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日不在渴望战争的胜利。然而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很多人都说持久战,但是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很多人都说最后胜利,但是为什么会有最后胜利?怎样争取最后胜利?这些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解决了的,甚至是大多数人至今没有解决的。于是失败主义的亡国论者跑出来向人们说:中国会亡,最后胜利不是中国的。某些性急的朋友们也跑出来向人们说:中国很快就能战胜,无需乎费大气力。这些议论究竟对不对呢?我们一向都说:这些议论是不对的。可是我们说的,还没有为大多数人所了解。一半因为我们的宣传解释工作还不够,一半也因为客观事变的发展还没有完全暴露其固有的性质,还没有将其面貌鲜明地摆在人们之前,使人们无从看出其整个的趋势和前途,因而无从决定自己的整套的方针和做法。现在好了,抗战十个月的经验,尽够击破毫无根据的亡国论,也尽够说服急性朋友们的速胜论了。在这种情形下,很多人要求做个总结性的解释。尤其是对持久战,有亡国论和速胜论的反对意见,也有空洞无物的了解。“卢沟桥事变⑴以来,四万万人一齐努力,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样一种公式,在广大的人们中流行着。这个公式是对的,但有加以充实的必要。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是由于许多的因素:全国党派,从共产党到国民党;全国人民,从工人农民到资产阶级;全国军队【WWW.BAIHUAWEN.CN】,从主力军到游击队;国际方面,从社会主义国家到各国爱好正义的人民;敌国方面,从某些国内反战的人民到前线反战的兵士。总而言之,所有这些因素,在我们的抗战中都尽了他们各种程度的努力。每一个有良心的人,都应向他们表示敬意。我们共产党人,同其他抗战党派和全国人民一道,唯一的方向,是努力团结一切力量,战胜万恶的日寇。
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述说得是相当精辟,相当正确。因为只有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才能最终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充分团结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台儿庄战役胜利后,国民党的某些人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只有军队对日作战即可,而无需动员广大人民参军参战,用军队打几个胜仗就能将日寇赶跑,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利了,日阀就在精神上丧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一席话,使速胜论在不少人头脑中扎下了根。他们认为,这日本鬼子不堪一击,打几个胜仗也就胜利了,也就把日本侵略者赶回老家了。一时间,速胜论高调频起,甚嚣尘上。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随着战争的发展,国民党的这些幻想也随之迅速破灭。5月19日,徐州沦陷,这时,国民党内的失败主义情绪,投降派“战必大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调又传播开来。而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在共-产-党内和群众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人存在着侥幸心理和轻敌思想,幻想速胜;而有些人则对抗战信心不足,悲观失望。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速胜论者,迷信国民党的正规战,轻视人民群众和游击战的战略地位,不赞成抗日战争的持久战。可以说,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都是走极端的,是不科学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席话说得可真是一针见血,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辩证和科学地区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制定出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而有些人却恰恰办不到这一点,为此,毛泽东同志及时写下了这篇文章,其目的和出发点,就是为了痛斥亡国论,扫除速胜论,从理论上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持久战,坚持必胜信念。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只有团结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实行“军民一致”,才能瓦解敌军、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可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是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实事求是,从而预言了战争趋势。毛泽东用他的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指导中国走向解放,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也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只有拥有强大的知识储备,才能在黑暗中找到出路。 其实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持久战呢?无论是谁,都不可能经历一帆风顺的一生,也不太会有注定失败的一生,成功的取得往往需要经受过无数困难与挫折的洗礼,不可能不废吹灰之力就能享受幸福的生活。但是,只要你有毅力,不怕失败,不怕挑战,成功近在咫尺。所以“速胜论”与“亡国论”都是错误的,我们的人生同样需要持久战。在一生中,我们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正如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一样,人生或许有更多的时期,认清每个时期自己的任务,确立不同的目标,我们会过得更加充实。论持久战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论断,那么在人生中,自己就是胜利之本,每一个人都掌握着自己的前途与命运,选择怎么样的人生道路,最终会有什么样的归宿,你,都是根本。我想,作为大学生我们现在需要从全新的角度去学习思考论持久战,去体会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赋予它不一样的含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负我们的使命,不断的成长与提高。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二作为一个中国人,毛泽东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虽然很崇拜他,但是很不解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带领了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走到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曾经也有过怀疑,毛泽东是怎么样让思想、政治、军事,这三个方面很有机融合在自己身上的,三个毫不相关的问题在主席身上为什么没有一点点副作用呢?毕竟,人无完人,他是怎么做到的?还记得家里的爷爷一直把毛泽东作为一个神一样的人敬仰者,有很多的疑惑。当然可能也是因为我们已尽远离了毛主席的时代,他那些曾经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思想已经被我们所淡忘了,也许他在那个疯狂的年代所做的事情,让我们对他的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是这一次读了《论持久战》之后,我对毛主席的形象不再只是从书本上,还有各个图片上的主席形象了,有了更多的认识。
第一次拜读毛泽东主席的作品,也许只是 ……此处隐藏7947个字……中,讲解了中日战争的优劣势,特别是在第六段,在于美国记者_的谈话中,通过与美国记者的一问一答,主席系统地、详细地回答了中国会不会亡国;在什么条件下,中国可以战争日本;战争前途会怎样发展;及关于中国东北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整篇文章中,毛主席总共提出了21个问题,前半部分问题主要回答了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最后为什么中国会赢得胜利,还有总结批评了两个当事主要存在中国战败轮和速胜论。后半部分是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中国如何通过持久战赢得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和进行人民战争的重要性。在我个人看来,主席将整篇文章分为了38个小段落,前30个小段主要是交代了文章的背景,当时的中日局势,当时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思想,日本作为一个侵略国家的优势劣势(主要见第十分点),中国凭什么可以赢得这一场战争(第十一段)。后八个小段,主席提出了什么是持久战,怎么进行持久战等等。每一个小点,都能够看到主席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抗日战争的根本问题做出了很正确、精辟的论述,成功的预见到了抗日战争未来的发展路线,做出了正确指导抗日战争的决策、政策,制定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论持久战》,它不仅成为了国内战争,乃至世界战争中的的军事理论,同时它也是哲学上也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现在,世界总体和平的今天,也许不会在发生像七八十年前一样的惨烈的战争,但是并不代表,我们不能从这一篇文章一种学到东西。在此我简单的谈一谈我读完这一篇文章后,我的一点点感悟。首先,做人做事必须得乐观,当然并不是盲目的乐观。乐观的前提是冷静、客观的分析了情况,才积极地思考,对待事物。第二点,要辩证的分析现有的问题,有利的、不利的都要统统列出来,对于有利的因素不要过分的夸大,但是对于不利的事情也是认真对待,不能忽视问题的重要性。要学习的是毛泽东辩证唯物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第三,就是积极努力去做事,不要因为一些困难就放弃,不努力什么也没有。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七《论持久战》读后感
一代伟人毛泽东有很多令人钦佩的地方,我认为其中之一就是他的逻辑思维、辩证思想,在论持久战中就发挥的淋漓尽致。
他并不像大多数人一样,随便断言中国的胜败。他认为既然说胜利,那么就得有胜利的依据。反而言之,你说失败,那又为什么会失败呢。毛泽东对每一个问题的论证都是严谨的,循序渐进句句在理,也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推断出来抗日战争在持久中胜利的结论。
《论持久战》是一篇深刻的文章。之所以认为其深刻就在于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体会。这些体会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个人都是意义非凡的。
第一、对于“持久”二字的领悟。
先就企业而言,比如说我们的汽车后市场。市场还未成熟,切勿有一口吃个胖子的想法和行动。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要妄想一朝一夕成就伟大的业绩。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根据实际慢慢推进。
当年的抗日战争,是要通过武力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土地。现在的汽车后市场品牌战,则是要通过谋略将潜在消费者的意识收归旗下。尽管两者的目的和手段都不一样,本质却是相同的,通过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要打赢这场战争我认为可以分为五步:首先是要有做品牌的想法,其次是有系统的规划,接下来就是品牌推广、品牌维护,最后则是品牌回馈。
就个人而言,尤其是刚刚进入公司的新人,不要脑子里总想着晋升,想着自己为什么没有好的发展。职场新人总是跳来跳去,到头来一事无成的例子比比皆是。选对了企业,我们要做的就是要踏踏实实做事,在学习中成长,坚持下来的才是成功的。
金恒德是一个有着巨大发展前途的企业,记得面试的时候段总说过一句话“公司给了你机会,怎么发展就看你自己了。”这句话对于金恒德的每一个员工都是一样的,发展靠个人,成功靠坚持。
第二、严谨的态度。
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很多人都会犯一个错误——说闲话,尤其是无凭无据的闲话。且不说公司制度,就谈根据。我们议论的问题往往都是无凭无据。记得有一个经典的游戏“传话筒”,就是第一个人看题板,之后用动作传递给下一个人,一个接一个的。往往到了最后一个人那里,答案跟题板上的已经相差十万八千里了。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同样的事情传到自己的耳朵里已经不再是事情的本来面目了,那我们又何须在意、何须八卦呢?
还有我们无意中传的一句话也许对于别人来说是很大的困扰,那么我们为何不把时间用在别的事情上呢?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非正式组织,这个组织发展好了对于公司能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发展不好可以会对企业造成危害甚至是威胁。所以希望金恒德的企业文化能够深入人心,成为非正式组织茶余饭后讨论的重点。那么我们这个企业就会慢慢的成为一个有凝聚力、有发展的企业。
第三、经验之谈。
毛泽东的一生都是不断的在总结经验,这一点是他成功的因素之一,那成功的背后又能给你我什么启示呢?我认为凡事都要总结经验,事情做过了之后要知道回顾,做好了想想怎么才能做到更好,做不好的要检讨哪里出了问题,怎么样才能在以后避免同样的问题发生。
第四、谦虚的态度。
论持久战中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我所说的只是一个概论,希望诸位研究讨论,给以指正和补充。”在一个企业中,无论你是领导还是职员,都要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当然谦虚并不是不自信,而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身上都有亮点,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难免会有想不到疏忽的地方,为什么不去争取一下别人的意见呢?
第五、远见与预测能力。
很多年轻人,包括我在内,看问题并不是很长远。只是看到眼前的状况就轻易的下决定,结果一无所有。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以前的公司的一个同事,他很有能力,刚来公司的时候,公司给的职位只是一个最低职位——营业员,他看的很长远,看中的是公司的氛围和前景。而且他综合分析了当前的局势:部门没有领班。他认为自己努力、踏实做事就一会会得到晋升。结果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成为了部门的领班。最后,就是他的脚踏实地、远见还有能力,使他成为了公司唯一一个从普通员工成为经理的传奇人物。
第六、速战速决,切勿优柔寡断。
毛泽东总结革命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持久中速决。我们生活中、工作中会面临很多决断的时候,我们就要权衡利弊速战速决。我前两天学车就对这点深有体会。前几天练路的时候,前面有车的时候我总是一边想变道,一边又想减速停车,结果想来想去变道停车都来不及了。当我们认为一件事情有两个或几个解决方法的时候,就要果断的选择其一,不要错过了最佳时机。
第七、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新,在这个超速发展的时代一直被人们挂在嘴边。那么创新的源头是什么呢?主观能动性。我们要有改变现状、改变事物的想法,然后付诸行动,这样才会产生新事物、创造新传奇。金恒德是一个大舞台,给每一个人都提供了同样的机会,如何在台上翩翩起舞只能在你我了。
上面是本人的拙见,希望大家对我的感想提供宝贵意见。
招商四部胡晓力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论持久战》读后感2000字精品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